-
西宁文化高地建设奏响时代强音
过去一年,西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以招商引资为引擎,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理论武装、价值引领、文化惠民、品牌塑造等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精神动能。 一、深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 西宁将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组织各级中心组开展专题学习研讨,打造"线上+线下"立体化宣讲矩阵。在重点报刊和网络平台开设"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专栏,推出系列解读文章和基层实践案例,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举办高层次理论研讨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成果,为区域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二、创新载体培育核心价值 实施核心价值观"六进"工程,打造主题公园、文化墙等特色宣传阵地。开展"最美西宁人"评选、"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活动,推出原创公益广告作品。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创新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建成一批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深化文明创建活动,新增省级文明单位,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持续提升。 三、文化惠民工程提质增效 完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改造,实现行政村农家书屋数字化升级。开展"书香西宁"全民阅读活动,惠及群众。打造原创精品剧目,多部作品获得省级文艺奖项。举办黄河文化节、非遗展示周等品牌活动,开展惠民演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营造健康文化环境。 四、对外传播擦亮城市名片 依托生态文旅资源,策划"大美青海·幸福西宁"国际传播活动,在境外举办文化交流展。创新开展"云游西宁"全球直播,全网浏览量突破。举办国际纪录片节、高原电影节等文化活动,吸引国内外嘉宾参与。推出多语种外宣产品,在境外媒体平台展示西宁发展成就,城市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当前,西宁正以新时代文化强市建设为目标,持续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创新,为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提供更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2025-09-02
-
青海平安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新实践
在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招商引资与基层党建深度融合的实践正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通过创新组织建设与服务体系,当地将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为高原地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 一、党建品牌矩阵激活基层治理效能 平安区针对农村、社区、机关等不同领域特点,打造差异化党建品牌。农村推行"党旗红、乡村美"工程,将党员积分制与特色产业培育结合,2023年带动建成7个集体经济示范村;社区建立"爱心储蓄银行"机制,累计解决群众急难问题;非公企业开展"红色车间"创建,实现党建与生产经营同频共振。 二、民主治理创新夯实乡村振兴根基 湟中县共和镇苏尔吉村首创"五权三公开"模式,通过规范领导权、决策权等五项权力运行机制,2022年以来村民参与重大事项决策率达93%。该模式被列为全省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带动周边11个村建立村务监督数字化平台。 三、民族交融发展构筑和谐生态屏障 在多民族聚居的民和县三川地区,"石榴籽家园"工程促进各族群众共建共享。2023年实施的跨民族联营项目覆盖特色种植、民俗旅游等领域,民族混居社区志愿服务参与率保持高位。当地连续多年获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四、代表履职机制提升参政议政质量 兴海县建立的"四联"工作法,通过联合督办、联动评估等方式,推动代表建议办理质效提升。2021至2023年期间,涉及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的议案落实率显著提高,代表履职满意率测评持续向好。 五、生态党建助推绿色产业升级 洪水泉乡党委将组织建设与环境保护深度绑定,2022年启动"党员认领生态责任区"项目,带动发展有机农业和清洁能源产业。该模式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当前,青海各地正以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为指引,通过制度创新与实践探索,持续释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效能,为高原地区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2025-09-01
-
青海西宁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新实践
在全面推进招商引资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中,青海省西宁市以党建工作为统领,通过强化领导班子建设、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夯实基层组织基础、集聚高端人才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过去一年,西宁市在从严治党新常态下,以创新举措推动组织工作提质增效,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典型经验。 一、思想引领凝聚发展共识 西宁市将理论武装作为党建核心任务,系统开展专题轮训班覆盖各级领导干部,创新"1+X"党性教育模式打造特色品牌。围绕重大战略部署制定干部教育培训规划,通过分层分类培训有效提升干部队伍政治素养和履职能力。 二、干部选拔激发队伍活力 坚持德才兼备的选人用人导向,建立干部考察准入资质制度,实施年轻干部培养工程。加大干部跨区域、跨部门交流力度,选派优秀干部赴重点区域挂职锻炼。创新开展干部无任用推荐考察机制,破除"四唯"倾向,从知名高校引进高素质人才充实基层力量。 三、基层治理筑牢战斗堡垒 集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取得显著成效,创新推行村(社区)干部坐班制。投入专项资金完善基层服务阵地建设,实施在职党员社区报到机制,形成"群众点单、党员接单"服务模式。创建"高原先锋"党建品牌,通过专项述职压实党建责任。 四、人才战略赋能创新发展 制定专项人才计划,建立高层次人才联系服务制度。开展国际人才交流合作,组织专家服务团下沉基层。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选派骨干人才赴发达地区研修。设立生态保护人才发展专项,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取得突破。 五、监督机制保障从严治党 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制度,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完善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核查机制,强化因私出国(境)证件管理。建立干部监督工作标准化体系,对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 当前,西宁市正以党建创新引领改革发展实践,通过构建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打造素质过硬的干部队伍、培育特色鲜明的党建品牌,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2025-09-01
-
海东科技园创新驱动引领改革新突破
在招商引资持续发力的背景下,青海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引擎,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激活市场主体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从生态保护到产业升级,从简政放权到科技创新,一系列改革举措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全省协同推进的改革新格局。 一、锚定方向精准施策 青海省紧扣中央决策部署,将"四个搞清楚"方法论贯穿改革全过程。省级层面建立33项重点改革任务清单,17名省级领导牵头推进,确保政策统筹与落地实效。海东科技园通过引入院士团队工作站,构建西北地区科创高地,96家科技型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典型样本。 二、破解经济发展瓶颈 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题,青海省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推出普惠金融专项支持计划。西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帮助园区企业获得信用贷款超亿元。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全省市场主体日均新增逾200户,准入准营便利度跃居西北前列。 三、刀刃向内简政放权 青海省累计精简行政审批事项496项,省级保留事项数量为西北最少。西宁市率先完成权力清单动态调整,市级审批事项压减至107项。海西州推行"证照分离"全覆盖试点,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审批时限压缩60%以上,群众办事效率显著提升。 四、生态改革先行示范 天峻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模式在全省推广,实现牧民户均增收超万元的同时,草原植被盖度提高12个百分点。贵德县农业水价改革试点通过省级验收,灌溉用水效率提升30%,为干旱地区水资源管理提供可复制经验。果洛州划定四条生态保护红线,将85%的国土面积纳入保护范围。 五、基层探索百花齐放 海北州214个行政村实现"一村一警"全覆盖,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玉树州打造文化旅游融合节会平台,带动旅游收入同比增长45%。黄南州建立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累计化解矛盾纠纷320余起。海南州乡镇权责改革试点为基层减负增效,行政效能提升显著。 在改革攻坚向纵深推进过程中,青海省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既啃下体制机制"硬骨头",又培育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为欠发达地区深化改革提供了实践范例。随着各项举措持续落地,改革红利正在转化为发展实效,推动全省经济社会迈上新台阶。
2025-09-01
-
西宁开发区以生态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青海省以招商引资为引擎,加速推进"四个转变"战略布局,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绿色产业集聚、民族团结共建、国家战略对接等举措,正成为撬动区域发展的核心支点。 一、构建外向型经济新格局 西宁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营后,带动青海特色产品出口额显著提升。国际货运包机航线网络持续拓展,中欧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枸杞、沙棘等高原特产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进入国际市场。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青海重点培育新能源、特色轻工等三大出口基地,形成陆港联动开放体系。 二、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三江源国家公园完成体制试点创新,建立"大部门制"改革样板。青海湖流域实施系统性生态治理工程,建成高原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西宁开发区严格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突破千万千瓦,锂电池产业集群跻身全国前列。 三、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实践 海东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建成335个嵌入式社区示范点。格尔木盐湖社区通过"百家宴""邻里节"等活动促进多民族交往交流,全省建立16个民族团结教育基地。黄南州发展热贡艺术产业,带动各族群众共同增收。 四、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转型 海南州推行"党支部+合作社+牧户"模式,实现草场集约化经营。河南县有机畜牧业产业园构建全程可追溯体系,牦牛产品附加值提升30%。海西州建立光伏扶贫电站集群,累计收益惠及近万农牧户。 五、深化改革激活发展动能 青海建立全国首个省级绿色金融服务中心,发行生态债券规模超百亿元。西宁开发区建成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中心,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65%。柴达木盆地实施"揭榜挂帅"科技攻关,突破盐湖提锂关键技术瓶颈。 当前,青海正以"跳起来摘桃子"的进取姿态,推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从湟水谷地到昆仑山下,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各民族携手奋进的新画卷正在青藏高原徐徐展开。
2025-09-01
-
西宁立体交通网加速成型赋能区域发展
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西宁市正通过构建"内成网格外成环"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作为青藏高原重要枢纽,西宁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铁路、公路、航空多式联运,不仅为招商引资创造优质硬件环境,更通过完善区域互联互通助力青海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一、高铁网络重塑西北时空格局 兰新高铁开通标志着青海迈入高铁时代,西宁至兰州1.5小时通勤圈的形成,强化了兰西城市群协同发展。这条横跨甘青新三省区的高铁动脉,使西宁成为连接中西亚的关键节点。未来随着格敦铁路等线路建成,西宁将形成贯通东西、串联南北的铁路网。 二、航空枢纽打开国际交往窗口 西宁曹家堡机场国际航线突破零的纪录,曼谷、首尔等直航航线搭建起对外合作空中走廊。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400万人次,航线网络覆盖国内所有省会城市(除兰州),为高原城市对外开放提供重要支撑。 三、高速公路网完善区域辐射功能 南绕城高速建成使西宁实现绕城高速闭环,61公里的环线与京藏高速共同构成城市交通骨架。国道569等项目的推进,进一步加密了连接甘肃、内蒙古等周边省区的快速通道,米字型公路网持续升级。 四、智能公交系统提升出行品质 规划建设的四条BRT快速公交走廊将形成"两纵两横"骨干网络,108公里公交专用道和智能调度系统显著提升运力。城乡公交一体化方案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定制公交、旅游专线等特色服务满足多元化需求。 五、多式联运枢纽优化空间布局 西宁站"高架候车、地下进出"的立体设计实现零换乘,规划中的轻轨系统将衔接机场与城区。四个综合客运枢纽建成后,铁路、公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将实现高效衔接。 当前,西宁正从单一交通节点向综合立体枢纽转型,通过完善交通网络提升城市集聚辐射能力,为打造青藏高原现代化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2025-09-01
-
西宁双寨枢纽激活青海丝路经贸新动能
青海省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通过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培育特色产业和深化国际合作,正将西宁双寨物流中心等枢纽节点打造为开放型经济发展新高地。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曹家堡保税区等平台载体推动青海特色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形成陆空联动的立体开放格局。 一、枢纽建设打通国际物流大动脉 青藏高原首趟中欧班列从西宁双寨启程,装载藏毯、枸杞等商品直达安特卫普港,标志着青海融入亚欧贸易走廊取得突破性进展。格库铁路与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形成联动效应,使青海成为连接内陆与中亚、欧洲的物流中转站。 二、特色产业借力开放平台升级 依托"世界牦牛之都""中国有机枸杞之乡"等品牌优势,青海建立15个国际营销网点,推动生态农产品通过中欧班列常态化出口。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3个国家级外贸转型示范基地带动进出口额持续增长。 三、多维联通构建开放新格局 青海机场群开通7条国际航线,与铁路网共同形成"一带一路"立体通道。格尔木陆港型物流枢纽加速建设,与沿海港口建立"无水港"合作模式,实现通关效率提升30%以上。 四、人文交流强化国际合作基础 连续多年与土库曼斯坦开展教育合作,唐卡艺术展等文化项目在日韩等国举办。西宁举办国际生态博览会,吸引沿线国家企业参与,促成多项清洁能源技术合作。 五、创新机制培育发展新动能 金融支持方面,青海设立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一带一路"项目。跨境电商综试区落地西宁,推动藏药、民族手工艺品等特色商品数字化出海。 当前,青海正以交通互联为基础,以生态产业为特色,以人文交流为纽带,构建起"通道+枢纽+网络"的开放体系。随着更多国际班列开行和跨境合作深化,这个昔日的丝路要冲正焕发新的生机,成为内陆开放的重要支点。
2025-09-01
-
青海省降成本举措提振招商引资吸引力
通过持续深化实体经济降成本工作,青海省积极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减负增效,显著提升招商引资竞争力与区域经济活力。一系列减税降费和制度优化措施有效降低经营成本,激发市场潜能,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推动实体产业高效转型。 一、税费成本优化领域将迎来新突破。税费负担是企业运行的主要压力源,未来将深化增值税改革并扩大减免范围,精准施策支持中小企业和特定行业。电子化征管系统和一站式服务平台将普及,减少企业纳税时间和行政摩擦。同时,严格执行收费清单制度,动态清理隐形收费,确保税费优惠政策直达基层。 二、融资成本降低计划聚焦缓解小微企业资金压力。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金融机构提供优惠贷款,创新信贷产品如专项债和绿色金融。加强担保体系建设和风险分担机制,优化信贷审批流程,缩短放款周期。多渠道拓展直接融资,鼓励企业上市和债券发行,降低融资中间环节成本。 三、制度性交易成本改革继续深化"放管服"政策。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材料要求,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跨区域互认。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减少企业制度性负担。统一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规范审批时限和程序,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四、用能成本削减瞄准能源价格调控。调整电价形成机制,支持可再生能源应用并推广分时电价政策。优化电网收费和运维成本,推动能源直接交易市场建设。加强用能监测和节能改造补贴,引导企业提升能效,减少能源浪费和额外支出。 五、物流成本降低策略聚焦现代供应链优化。完善交通网络建设,改革公路收费体系并推广多式联运。降低仓储和运输环节费用,支持数字物流平台发展。消除区域壁垒,促进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共享,缩短货物周转时间,降低成本传导。 六、用工成本调控关注社会保障均衡。合理调整社保费率并扩大缓缴政策适用范围,减轻企业用人负担。强化就业服务和培训补贴机制,提升劳动者技能与企业需求匹配度。探索灵活雇佣模式,降低劳动关系僵化成本,促进就业稳定增长。 七、长效机制建设确保降成本成效持续固化。建立动态评估和反馈机制,定期监测政策落地效果并优化措施。强化监督执法,坚决查处违规收费和垄断行为。推动全社会成本意识普及,鼓励企业创新管理,形成稳定的市场预期。 八、总结展望强调降成本工作的长远战略意义。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并重,逐步解决深层体制障碍。深化利益再调整,释放政策红利,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宏观经济抗风险能力。通过系统性降本,青海省将巩固实体经济基石,支撑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2025-09-01
-
青海生态旅游廊道激活全域招商新动能
一、招商引资驱动下的全域旅游升级 青海省依托"三廊道三板块"战略布局,正以生态旅游廊道建设为抓手,推动全域旅游资源整合。通过黄河、青海湖、祁连山三条景观廊道的串联,形成覆盖15个县区的旅游经济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自驾车营地、智慧景区等配套建设。2023年数据显示,廊道沿线新增旅游项目投资占比达全省文旅投资的62%,成为招商引资的核心载体。 二、交通网络重构旅游空间格局 格敦铁路、祁连机场等基建项目突破地理阻隔,实现西宁至茶卡盐湖2小时直达。G315公路智慧旅游带配备23处新能源补给站,解决沿线450公里"充电焦虑"。交通部门规划中的门源至祁连旅游铁路,将进一步打通北线景观廊道"最后一公里"。 三、差异化产品体系培育消费热点 柴达木板块聚焦星空露营与盐湖研学,年保玉则区块开发冰川徒步特许经营。青海湖引入"蓝嘟嘟"IP开发文创衍生品,带动周边6个乡镇参与特色民宿集群建设。2023年环湖自行车赛期间,沿线餐饮零售额同比增长37%,验证了体旅融合的溢出效应。 四、数字赋能提升服务能级 西宁建成西北首个旅游大数据中心,实时监测三廊道120个重点景区客流。茶卡盐湖景区实现"无人值守"智能验票,游客平均入园时间缩短至90秒。祁连县启用无人机应急救援系统,保障高海拔区域旅游安全。 五、生态保护与产业协同机制 三江源板块严格实行每日3000人限流,门票收入20%反哺生态修复。黄河廊道推广电动观光船,减少水体污染。文旅部门联合环保机构建立"绿色景区"认证体系,已有28家景区通过首批评估。 六、区域协作释放发展潜力 青藏旅游一体化推动西宁与拉萨共建跨省自驾环线,联合发行"唐蕃古道"通票。甘肃临夏至青海循化的跨省旅游公路通车后,两地游客互送量增长4倍,形成黄河上游黄金旅游圈。
2025-09-01
-
青海龙头农企借农交会平台拓展全国市场
在青海省农牧业招商引资成果展上,一批本土龙头企业通过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平台集中亮相,以青藏高原特色农畜产品为载体,展现了青海农牧产业转型升级的丰硕成果。从有机肉制品到高原枸杞深加工,这些企业正依托生态优势打造全国性品牌。 一、高原特色产品引发采购热潮 青海可可西里实业展台前,黑枸杞酒与青稞酒品尝区排起长队。该企业依托海拔3000米以上的纯净生态环境,开发出富含花青素的枸杞酒系列,其牦牛肉制品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连续多届获得农交会金奖。目前企业已建成西北最大牦牛肉加工基地,并通过有机认证拓展高端市场。 二、科技赋能传统畜牧业转型 海西州莫河骆驼场展示的茶卡羊肉采用生态养殖技术,饲养过程中仅使用天然饲草。该场与科研机构合作建立的福牛养殖体系,通过"企业+合作社+牧户"模式带动周边县市形成产业集群,年种植优质饲草超过5000亩,实现了从养殖到销售的全程标准化管理。 三、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格尔木源鑫堂生物科技推出的零农残枸杞产品在展会首日售罄。企业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合作获得多项专利技术,将枸杞深加工产品拓展至保健品、化妆品领域。其电商渠道覆盖国内外主要平台,并成功打开东南亚和北美市场,出口量连续三年保持增长。 四、区域品牌带动牧民增收 玉树州"羊羔花"牦牛肉制品通过地理标志认证后,在全国建立58家专卖店网络。企业年加工能力达万吨级,带动超万户牧民参与产业链,户均年增收近万元。其风干牛肉制品采用非遗工艺,现已进入北上广深等高端商超系统。 这些企业的成长轨迹显示,青海农牧业正从资源输出向品牌输出转型。通过农交会等国际平台,高原特色农畜产品逐步构建起生产标准化、加工精细化、营销品牌化的全产业链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8-31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